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,人类如何思考未来?这种思考又如何悄然影响日常决策?2025年9月19日,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梁竹苑副研究员应邀做客电子游戏试玩-电子游戏试玩平台 “耀翔讲堂”活动,以“我们如何思考未来:以语义表征揭示人们的未来认知”为题,系统分享了其团队在决策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。本次讲座由电子游戏试玩-电子游戏试玩平台 陆静怡教授主持,刘永芳教授、胡杨副教授、包寒吴霜助理教授和校内外师生30余人参与,现场互动热烈,讲座为理解人类未来导向认知提供了全新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。
梁竹苑老师首先用一组震撼数据揭示研究背景:随着全球不确定性指数攀升,现代人平均每16分钟就会产生一次未来相关思考,尤其在2000年后,人们对未来的关注度已近乎与对现实的关注持平。“这意味着除睡眠外,每人日均近百次‘心理时间旅行’”,她指出,“这种高频未来思考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储蓄、教育、健康等重大决策,却长期缺乏系统性研究”。
为解决这一难题,研究团队创新采用自由联想任务收集中文语义大数据,要求被试针对“未来”一词进行无障碍联想,最终构建起包含多层节点的未来认知语义网络。通过计算语言分析与机器学习建模,团队首次识别出未来认知的四个核心维度:个人生活(如家庭、孩子)、科技发展(如人工智能)、希望愿景(如梦想、憧憬)和压力(如房子、收入)。这些维度能有效预测个体的跨期决策偏好,例如在财务储蓄、健康行为(如锻炼或吸烟)中,科技维度正向预测健康行为,而压力维度则与更高的时间折扣率(偏好即时回报)相关。
讲座中,梁竹苑老师强调了语言的关键作用:中文作为弱未来时态语言,其语义特征能独特捕捉文化差异,例如上海地区在百度指数中显示最高未来取向。研究还通过机器学习模型验证了未来认知的稳健性,其在预测现实行为(如储蓄率)上优于传统量表。后续讨论环节,与会者就代际差异、方法论挑战及理论深化提出了建议。
本次讲座不仅梳理了未来认知的实证基础,还为心理健康预警和社会行为预测开辟了新路径。陆静怡老师总结道:“我们对未来的思考,或许正塑造着人类的世界。”